第一节 概述
电涡流传感器是一种非接触式的线性化计量工具,它能准确测量被测金属导体与探头之间的相对位移变化。在机械的高速旋转或往复式运动中,持续准确地采集到被测体振动状态的多种参数。如轴的径向振动、振幅以及轴向位置变化。
机械振动测量的结果同时含有幅值、相位和频率的信息。所以它能及时感知机械的故障征兆,数据化反映出所有可能的损坏。因为大型旋转机械的运动状态,主要取决于转轴,而电涡流传感器,能直接非接触测量转轴的状态,对诸如转子的不平衡、不对中、轴承磨损、轴裂纹及发生摩擦等机械问题的早期判定,可提供关键的信息。
电涡流传感器以其长期工作可靠性好、测量范围宽、灵敏度高、分辨率高、响应速度快、抗干扰力强、不受油污等介质的影响、结构简单等优点,在大型旋转机械状态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第二节 探头、(延伸电缆)、前置器及被测体构成基本工作系统
前置器中高频振荡电流通过延伸电缆流入探头线圈,在探头头部的线圈中产生交变的磁场。
如果在这一交变磁场的有效范围内没有金属材料靠近,则这一磁场能量会全部损失;当有被测金属体靠近这一磁场,则在此金属表面产生感应电流,电磁学上称之为电涡流。
与此同时该电涡流场也产生一个方向与头部线圈方向相反的交变磁场,由于其反作用,使头部线圈高频电流的幅度和相位得到改变(线圈的有效阻抗),这一变化与金属体磁导率、电导率、线圈的几何形状、几何尺寸、电流频率以及头部线圈到金属导体表面的距离等参数有关。
通常假定金属导体材质均匀且性能是线性和各项同性,则线圈和金属导体系统的物理性质可由金属导体的电导率б、磁导率ξ、尺寸因子τ、头部体线圈与金属导体表面的距离D、电流强度I和频率ω参数来描述。
则线圈特征阻抗可用Z=F(τ, ξ, б, D, I, ω)函数来表示。通常我们能做到控制τ, ξ, б, I, ω这几个参数在一定范围内不变,则线圈的特征阻抗Z就成为距离D的单值函数,虽然它整个函数是一非线性的,其函数特征为“S”型曲线,但可以选取它近似为线性的一段。
于此,通过前置器电子线路的处理,将线圈阻抗Z的变化,即头部体线圈与金属导体的距离D的变化转化成电压或电流的变化。输出信号的大小随探头到被测体表面之间的间距而变化,电涡流传感器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实现对金属物体的位移、振动等参数的测量。
其工作过程是:当被测金属与探头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探头中线圈的Q值也发生变化,Q值的变化引起振荡电压幅度的变化,而这个随距离变化的振荡电压经过检波、滤波、线性补偿、放大归一处理转化成电压(电流)变化,最终完成机械位移(间隙)转换成电压(电流)。由上所述,电涡流传感器工作系统中被测体可看作传感器系统的一半,即一个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性能与被测体有关。
第三节 电涡流传感器的典型应用
电涡流传感器系统广泛应用于电力、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和一些科研单位。对汽轮机、水轮机、鼓风机、压缩机、空分机、齿轮箱、大型冷却泵等大型旋转机械轴的径向振动、轴向位移、键相器、轴转速、胀差、偏心、以及转子动力学研究和零件尺寸检验等进行在线测量和保护。
轴向位移测量
对于许多旋转机械,包括蒸汽轮机、燃汽轮机、水轮机、离心式和轴流式压缩机、离心泵等,轴向位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信号,过大的轴向位移将会引起过大的机构损坏。
轴向位移的测量,可以指示旋转部件与固定部件之间的轴向间隙或相对瞬时的位移变化,用以防止机器的破坏。轴向位移是指机器内部转子沿轴心方向,相对于止推轴承二者之间的间隙而言。有些机械故障,也可通过轴向位移的探测,进行判别:
● 止推轴承的磨损与失效 ● 平衡活塞的磨损与失效
● 止推法兰的松动 ● 联轴节的锁住等。
轴向位移(轴向间隙)的测量,经常与轴向振动弄混。轴向振动是指传感器探头表面与被测体,沿轴向之间距离的快速变动,这是一种轴的振动,用峰峰值表示。它与平均间隙无关。
有些故障可以导致轴向振动。例如压缩机的踹振和不对中即是。
振动测量
测量径向振动,可以由它看到轴承的工作状态,还可以看到转子的不平衡,不对中等机械故障。可以提供对于下列关键或基础机械进行机械状态监测所需要的信息:
·工业透平,蒸汽/燃汽 ·压缩机,空气/特殊用途气体,径向/轴向
·膨胀机 ·动力发电透平,蒸汽/燃汽/水利
·电动马达 ·发电机
·励磁机 ·齿轮箱
·泵 ·风扇
·鼓风机 ·往复式机械
振动测量同样可以用于对一般性的小型机械进行连续监测。可为如下各种机械故障的早期判别提供了重要信息。
·轴的同步振动 ·油膜失稳
·转子摩擦 ·部件松动
·轴承套筒松动 ·压缩机踹振
·滚动部件轴承失效 ·径向预载,内外部包括不对中
·轴承巴氏合金磨损 ·轴承间隙过大,径向/轴向
·平衡(阻气)活塞磨损/失效 ·联轴器“锁死”
·轴弯曲 ·轴裂纹
·电动马达空气间隙不匀 ·齿轮咬合问题
·透平叶片通道共振 ·叶轮通过现象
偏心测量
偏心是在低转速的情况下,对轴弯曲程度的测量,这种弯曲可由下列情况引起:原有的机械弯曲、临时温升导致的弯曲、在静止状态下,必然有些向下弯曲,有时也叫重力弯曲。
偏心的测量,对于评价旋转机械全面的机械状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装有透平监测仪表系统(TSI)的汽轮机,在启动或停机过程中,偏心测量已成为不可少的测量项目。它使你能看到由于受热或重力所引起的轴弯曲的幅度。转子的偏心位置,也叫轴的径向位置,它经常用来指示轴承的磨损,以及加载荷的大小。如由不对中导致的那种情况,它同时也用来决定轴的方位角,方位角可以说明转子是否稳定。
胀差测量
对于汽轮发电机组来说,在其启动和停机时,由于金属材料的不同,热膨胀系数的不同,以及散热的不同,轴的热膨胀可能超过壳体膨胀;有可能导致透平机的旋转部件和静止部件(如机壳、喷嘴、台座等)的相互接触,导致机器的破坏。因此胀差的测量是非常重要的。
转速测量
对于所有旋转机械而言,都需要监测旋转机械轴的转速,转速是衡量机器正常运转的一个重要指标。而电涡流传感器测量转速的优越性是其它任何传感器测量没法比的,它既能响应零转速,也能响应高转速,抗干扰性能也非常强。
第四节 电涡流传感器测量时的安装要求
轴的径向振动测量
当需要测量轴图4—1 轴的径向振动测量的径向振动时,要求轴的直径大于探头直径的三倍以上。每个测点应同时安装两个传感器探
头,两个探头应分别安装在轴承两边的同一平面上相隔90o±5o。由于轴承盖一般是水平分割的,因此通常将两个探头分别安装在垂直中心线每一侧45o,从原动机端看,分别定义为X探头(水平方向)和Y探头(垂直方向),X方向在垂直中心线的右侧,Y方向在垂直中心线的左侧。
轴的径向振动探头安装位置与轴承的最大距离。
图4—2 为径向振动测量时探头的安装
探头中心线应与轴心线正交,探头监测的表面(正对探头中心线的两边1.5倍探头直径宽度的轴的整个圆周面,如图)应无裂痕或其它任何不连续的表面现象(如键槽、凸凹不平、油孔等),且在这个范围内不能有喷镀金属或电镀,其表面的粗糟度应在0.4 um至0.8um之间。
轴向位移测量
测量轴的轴向位移时,测量面应该与轴是一个整体,这个测量面是以探头的中心线为中心,宽度为1.5倍的探头圆环。探头安装距离距止推法兰盘不应超过305mm(API670标准推荐值),否则测量结果不仅包含轴向位移的变化,而且包含胀差在内的变化,这样测量的不是轴的真实位移值。
键相测量
图4—3 键相器测量
键相测量就是通过在被测轴上设置一个凹槽或凸键,称键相标记。当这个凹槽或凸键转到探头位置时,相当于探头与被测面间距突变,传感器会产生一个脉冲信号,轴每转一圈,就会产生一个脉冲信号,产生的时刻表明了轴在每转周期中的位置。因此通过对脉冲计数,可以测量轴的转速;通过将脉冲与轴的振动信号比较,可以确定振动的相位角,用于轴的动平衡分析以及设备的故障分析与诊断等方面。
凹槽或凸键要足够大,以使产生的脉冲信号峰峰值不小于5V(AP1670标准要求不小于7V)。一般若采用φ5、φ8探头,则这一凹槽或凸键宽度应大于7.6mm、深度或高度应大于1.5mm(推荐采用2.5mm以上)、长度应大于0.2mm。凹槽或凸键应平行于轴中心线,其长度尽量长,以防当轴产生轴向窜动时,探头还能对着凹槽或凸键。为了避免由于轴相位移引起的探头与被测面之间的间隙变化过大,应将键相探头安装在轴的径向,而不是轴向的位置。应尽可能地将键相探头安装在机组的驱动部分上,这样即使机组的驱动部分与载荷脱离,传感器仍会有键相信号输出。当机组具有不同的转速时通常需要有多套键相传感器探头对其进行监测,从而可以为机组的各部分提供有效的键相信号。
键相标记可以是凹槽,也可以是凸键,如图所示,API670标准要求用凹槽的形式。当标记是凹槽时,安装探头要对着轴的完整部分调整初始安装间隙(安装在传感器的线性中点为宜),而不是对着凹槽来调整初始安装间隙。而当标记是凸键时探头一定要对着凸起的顶部表面调整初始安装间隙(安装在传感器的线性中点为宜),不是对着轴的其它完整表面进行调整。否则当轴转动时,可能会造成凸键与探头碰撞,剪断探头。
第五节 电涡流传感器的输出特性
电涡流传感器的输出特性可用位移-电压曲线表示,如图示。图示的横坐标表示位移的变化,纵坐标代表前置器输出电压的变化。理想位移-电压曲线是斜率恒定直线,直线的a-c段为线性区,即有效测量段。b点为传感器线性中点。
图5—1 位移-电压曲线
间隙 (mm)
图5—2 典型位移电压特性曲线φ11mm探头(负特性输出)
第六节 被测体对电涡流传感器特性的影响
传感器特性与被测体的电导率б、磁导率ξ有关,当被测体为导磁材料(如普通钢、结构钢等)时,由于涡流效应和磁效应同时存在,磁效应反作用于涡流效应,使得涡流效应减弱,即传感器的灵敏度降低。而当被测体为弱导磁材料(如铜,铝,合金钢等)时,由于磁效应弱,相对来说涡流效应要强,因此传感器感应灵敏度要高。左图列出了同一套φ8探头传感器测量几种典型材料时的输出特性曲线,图中各曲线所对应的平均灵敏度为:
AISI4140(42CrMoA)钢;7.87(8.0)mV/um
45号钢: 7.64(7.77)mV/um
不锈钢(1Cr18Ni9Ti): 10.41mV/um
铝: 14.1mV/um
铜: 15.0mV/um
定货注意事项
用户必须指明被测体材料、形面、尺寸等。如用户没特别指明,出厂校验时均以AISI4140(42CrMoA)钢作为被测体材料标定,校准时,被测平面直径大于等于3倍探头直径。
对AISI4140(42CrMOA)钢(标准出厂校准材料)以外的被测体材料的附加误差。
对于下列材料,附加灵敏度误差在±5%之内:
A3钢 35号钢 30CrNi3 40CrNiMoA 45号钢 20CrNiMo Cr17Ni4Nb
对于下列材料,附加灵敏度误差在±7.5%之内:
30CrMo 40CrNi 12CrNi 70号钢 65号钢 40号钢 30号钢 20号钢 15CrMo 0Cr17Ni7AI 0Cr17Ni4Cu4Nb
对于下列材料,附加灵敏度误差在±20%之内: 1Cr12 2Cr13 SIS2324
对于下列材料,附加灵敏度误差在±50%之内:
0Cr18Ni9 GH4169N GH901 GH625
被测体表面平整度对传感器的影响
不规则的被测体表面,会给实际的测量带来附加误差,因此对被测体表面应该平整光滑,不应存在凸起、洞眼、刻痕、凹槽等缺陷。一般要求,对于振动测量的被测表面粗糙度要求在0.4um~0.8um之间;对于位移测量被测表面粗糙度要求在0.4um~1.6um之间。
被测体表面磁效应对传感器的影响
电涡流效应主要集中在被测体表面,如果由于加工过程中形成残磁效应,以及淬火不均匀、硬度不均匀、金相组织不均匀、结晶结构不均匀等都会影响传感器特性,API670标准推荐被测体表面残磁不超过0.5微特斯拉。在进行振动测量时,如果被测体表面残磁效应过大,会出现测量波形发生畸变。
被测体表面镀层对传感器的影响
被测体表面的镀层对传感器的影响相当于改变了被测体材料,视其镀层的材质、厚薄,传感器的灵敏度会略有变化。
被测体表面尺寸对传感器的影响
由于探头线圈产生的磁场范围是一定的,而被测体表面形成的涡流场也是一定的。这样就对被测体表面大小有一定要求。通常,当被测体表面为平面时,以正对探头中心线的点为中心,被测面直径应大于探头头部直径的1.5倍以上;当被测体为圆轴且探头中心线与轴心线正交时,一般要求被测轴直径为探头头部直径的3倍以上,否则传感器的灵敏度会下降,被测体表面越小,灵敏度下降越多。实验测试,当被测体表面大小与探头头部直径相同,其灵敏度会下降到72%左右。被测体的厚度也会影响测量结果。被测体中电涡流场作用的深度由频率、材料导电率、导磁率决定。因此如果被测体太薄,将会造成电涡流作用不够,使传感器灵敏度下降,一般要求厚度大于0.1mm以上的钢等导磁材料及厚度大于0.05mm以上的铜、铝等弱导磁材料,则灵敏度不会受其厚度的影响。
第七节 电涡流传感器的技术规范
探头、延伸电缆在-20℃~150℃,前置器在-20℃~+85℃;相对湿度95%环境中。在室温22℃,被测体材料为AISI4140(42CrMoA钢),电源-24VDC(电源输出电流不小于50mA,纹波小于10mV),负载10KΩ条件下,系统满足:
○ 供电电压每变化1V,输出变化小于1.8mV。
○ 前置器功耗不大于12mA。
○ 输出阻抗不大于10欧,最大输出电流50mA(输出方式出恒流外),最大驱动信号电缆长度300m。
○ 频率响应DC 0~10KHz;(对Ф3、Ф5、Ф8、Ф10而言,在0~-3dB,300米接线条件下测试)
○ 线性误差±1%(包括互换性误差在内,φ3mm、φ4mm、φ5mm、φ8mm、φ10mm、φ11mm、φ14mm探头规格而言)
线性量程、线性范围、线性误差、最小被测面积
灵敏度: ● 灵敏度误差≤±2%
第八节 电涡流传感器选型
一、探头选型
图8—2 K9000/K9000XL系列电涡流传感器探头(小量程)
A B C D E
K- 90 □□□□ - □□□ - □□□ - □□□ - □□
(注意:探头壳体螺纹规格,需从探头代号表中选择)
A:90□□□□ 螺纹壳体探头代号选择
B:□□□ 无螺纹长选择
公制螺纹探头
最小无螺纹长2mm 0 2
最大无螺纹长250mm 2 5
加长递增量1mm 0 1
英制螺纹探头
最小无螺纹长0.1inches 0 1
最大无螺纹长9.9inches 9 9
加长递增量0.1inches 0 1
C:□□□ 壳体长度选择
公制壳体长度
最小壳体长度 20mm 0 2
最大壳体长度500mm 5 0
加长递增量10mm 0 1
英制壳体长度
最小壳体长度0.8inches 0 8
最大壳体长度20inches 2 0 0
加长递增量0.4inches 0 4
D:□□□ 电缆长度选择
0.5m 0 5
1.0m 1 0
1.5m 1 5
2.0m 2 0
4.0m 4 0
5.0m 5 0
6.0m 6 0
8.0m 8 0
9.0m 9 0
10.0m 1 0 0
E:□□ 有无铠装选择
无铠 0 0
有铠装 0 1
二、非标准安装探头选型
图8—3 K9000/K9000XL探头电缆线侧面引出
A B C D E
K—91□□□□- □□□- □□ - □□□ - □□
A:91□□□□电缆侧面引出壳体探头代号选择
B:□□固定方式选择
螺母固定 0 1
螺钉固定 0 2
夹装固定 0 3
压装固定 0 4
法兰固定 0 5
※ 法兰固定:替代菲利浦PR6426产品,法兰盘尺寸80×40×8mm。
C:□□壳体长度
壳体长度 16mm 1 6
壳体长度 20mm 2 0
壳体长度 30mm 3 0
壳体长度 40mm 4 0
D:□□□ 电缆长度选择
0.5m 0 5
1.0m 1 0
1.5m 1 5
2.0m 2 0
4.0m 4 0
5.0m 5 0
6.0m 6 0
8.0m 8 0
9.0m 9 0
10.0m 1 0 0
E:□□ 有无铠装选
无铠装 0 0
有铠装 0 1
三、高温探头选型
图9—1 K9000系列一体化电涡流位移传感器
(注意:探头壳体螺纹规格,需从探头代号表中选择)
A:92□□□□ 螺纹壳体探头代号选择
B:□□□ 无螺纹长选择
公制螺纹探头
最小无螺纹长2mm 0 2
最大无螺纹长250mm 2 5 0
加长递增量1mm 0 1
英制螺纹探头
最小无螺纹长0.1inches 0 1
最大无螺纹长9.9inches 9 9
加长递增量0.1inches 0 1
C:□□□ 壳体长度选择
公制壳体长度
最小壳体长度 20mm 0 2
最大壳体长度500mm 5 0
加长递增量10mm 0 1
英制壳体长度
最小壳体长度0.8inches 0 8
最大壳体长度20inches 2 0 0
加长递增量0.4inches 0 4
D:□□□ 电缆长度选择
0.5m 0 5
1.0m 1 0
1.5m 1 5
2.0m 2 0
4.0m 4 0
5.0m 5 0
6.0m 6 0
8.0m 8 0
9.0m 9 0
10.0m 1 0 0
E:□□ 有无铠装选择
无铠装 0 0
有铠装 0 1
四、前置器选型
K— 90□□00 - □□□- □□ - □□□
A B C D
A:90□□00/90□□00XL前置器选择
0 3 配φ3探头前置器
0 4 配φ4 探头前置器
0 5 配φ5探头前置器
0 8 配φ8探头前置器
1 0 配φ10探头前置器
1 1 配φ11探头前置器
1 4 配φ14探头前置器
1 6 配φ16探头前置器
1 8 配φ18探头前置器
2 2 配φ22 探头前置器
2 5 配φ25探头前置器
3 2 配φ32探头前置器
3 5 配φ35探头前置器
3 6 配φ36探头前置器
5 0 配φ50探头前置器
6 0 配φ60探头前置器
B:□□□ 电缆长度选择
3 5 3.5m电缆长度
4 0 4.0m电缆长度
4 5 4.5m电缆长度
5 0 5.0m电缆长度
5 5 5.5m电缆长度
6 0 6.0m电缆长度
6 5 6.5m电缆长度
7 0 7.0m电缆长度
7 5 7.5m电缆长度
8 0 8.0m电缆长度
8 5 8.5m电缆长度
9 0 9.0m电缆长度
9 5 9.5m电缆长度
1 0 0 10m电缆长度
C:□□ 输出方式选择
0 1 限幅0~5VDC输出 (±12VDC~±15VDC供电方式)
0 2 限幅0~10VDC输出(±15VDC供电方式)
0 3 不限幅负电压输出-2~-18VDC(-22VDC~-27VDC供电方式)
0 4 不限幅负电压输出-4~-20VDC(-23VDC~-27VDC供电方式)
0 5 限幅±5VDC输出 (±12VDC~±15VDC供电方式)
0 6 限幅4~20mA输出 (±15VDC供电方式)
0 7 限幅±10VDC输出 (±15VDC供电方式)
0 8 限幅0~10mA输出 (±15VDC供电方式)
0 9 不限幅正电压+2~+18VDC输出 (+22VDC~+27VDC供电方式)
1 0 限幅4~20mA输出 (+24VDC±10%供电方式)
1 1 限幅1~5VDC输出 (±12VDC~±15VDC供电方式)
1 2 不限幅负电压输出-2 ~-20VDC(-22VDC~-27VDC供电方式)
1 3 限幅4~20mA输出 (±18VDC供电方式)
D:□□ 安装方式选择
0 0 K9000系列前置器,用四只M4螺钉安装(无特殊说明)
0 1 K9000XL系列前,用35mm标准轨道安装或用四只M4螺钉安装。
A: □□ 探头直径选择
0 8 φ 8探头; 1 1 φ11探头 2 2 φ22探头
2 5 φ25探头; 3 2 φ32探头 3 5 φ35探头
3 6 φ36探头; 5 0 φ50探头 6 0 φ60探头
B:□□ 探头前端金属部分无螺纹长度选择
公制螺纹探头
最小无螺纹长度3mm 0 3 最大无螺纹长度50mm 5 0
长递增量1mm 0 1
C: □□ 壳体长度选择
公制壳体长度
最小壳体长度60mm 0 6 最大壳体长度250mm 2 5
加长递增量10mm 0 1
备注: φ22探头以上最短壳体长为60mm,φ8、φ11最小壳体长为100mm
D: □□ 壳体形状规格及安装选择
* 适用于φ32探头以下的标准型安装,电缆线从尾部引出
0 0 M10X1 0 1 M16X1
0 2 M18X1.5 0 3 M30X1.5 0 4 M30X2
*适用于φ22、φ25、φ35、φ36、φ50、φ60探头的反装型,电缆线从尾部引出
0 5 M12X1.25 0 6 M14X1.5 0 7 M16X1.5
0 8 M18X1.5 0 9 M20X1.5
*适用于φ22、φ25、φ35、φ36、φ50、φ60探头光面壳体、夹装类型
1 0 电缆线从光面壳体尾部侧面引出
1 1 电缆线从光面壳体尾部引出
E: □□ 供电方式及输出选择
0 0 -24VDC供电,不限幅-2~-18VDC输出
0 1 -24VDC供电,不限幅-4~-20VDC输出
0 2 +24VDC供电,不限幅4~20mA输出
0 3 +24VDC供电,限幅4~20mA输出
0 4 +24VDC供电,不限幅0~10mA输出
0 5 +24VDC供电,限幅0~10mA输出
0 6 +24VDC供电,不限幅1~5VDC输出
0 7 +24VDC供电,限幅1~5VDC输出
0 8 +24VDC供电,不限幅2~+18VDC输出
0 9 +24VDC供电,不限幅4~20VDC输出
1 0 ±12VDC供电,不限幅0~5VDC输出
1 1 ±12VDC供电,限幅0~5VDC输出
1 2 ±15VDC供电,不限幅1~5VDC输出
1 3 ±15VDC供电,限幅1~5VDC输出
1 4 ±15VDC供电,不限幅0~10VDC输出
1 5 ±15VDC供电,限幅0~10VDC输出
1 6 ±12VDC供电,不限幅±5VDC输出
1 7 ±12VDC供电,限幅±5VDC输出
1 8 ±15VDC供电,不限幅±10VDC输出
1 9 ±15VDC供电,限幅±10VDC输出
2 0 ±18VDC供电,限幅4~20mA输出
F: □□□电缆长度选择
0 2 0 2.0m电缆 0 4 0 4.0m 电缆
0 5 0 5.0m电缆 0 6 0 6.0m 电缆
0 8 0 8.0m电缆 1 0 0 10.0m 电缆
G: □□ 有无铠装选择
0 0 无铠装 0 1 有铠装
五、延伸电缆选型
图8—5 K9000/K9000XL延伸电缆(接头具有自锁紧功能装置)
A:延伸电缆型号、规格
B:□□□ 电缆长度选择
0 3 0 3.0m电缆
0 3 5 3.5m电缆
0 4 0 4.0m电缆
0 4 5 4.5m电缆
0 5 0 5.0m电缆
0 5 5 5.5m电缆
0 7 0 7.0m电缆
0 7 5 7.5m电缆
0 8 0 8.0m电缆
0 8 5 8.5m电缆
0 9 0 9.0m电缆
0 9 5 9.5m电缆
C:□□有无铠装选择
0 0 无铠装 0 1 有铠装
第九节 一体化电涡流传感器选型
图9—1 K9000系列一体化电涡流位移传感器
A: □□ 探头直径选择
0 8 φ 8探头; 1 1 φ11探头 2 2 φ22探头
2 5 φ25探头; 3 2 φ32探头 3 5 φ35探头
3 6 φ36探头; 5 0 φ50探头 6 0 φ60探头
B:□□ 探头前端金属部分无螺纹长度选择
公制螺纹探头
最小无螺纹长度3mm 0 3 最大无螺纹长度50mm 5 0
长递增量1mm 0 1
C: □□ 壳体长度选择
公制壳体长度
最小壳体长度60mm 0 6 最大壳体长度250mm 2 5
加长递增量10mm 0 1
备注: φ22探头以上最短壳体长为60mm,φ8、φ11最小壳体长为100mm
D: □□ 壳体形状规格及安装选择
* 适用于φ32探头以下的标准型安装,电缆线从尾部引出
0 0 M10X1 0 1 M16X1
0 2 M18X1.5 0 3 M30X1.5 0 4 M30X2
*适用于φ22、φ25、φ35、φ36、φ50、φ60探头的反装型,电缆线从尾部引出
0 5 M12X1.25 0 6 M14X1.5 0 7 M16X1.5
0 8 M18X1.5 0 9 M20X1.5
*适用于φ22、φ25、φ35、φ36、φ50、φ60探头光面壳体、夹装类型
1 0 电缆线从光面壳体尾部侧面引出
1 1 电缆线从光面壳体尾部引出
E: □□ 供电方式及输出选择
0 0 -24VDC供电,不限幅-2~-18VDC输出
0 1 -24VDC供电,不限幅-4~-20VDC输出
0 2 +24VDC供电,不限幅4~20mA输出
0 3 +24VDC供电,限幅4~20mA输出
0 4 +24VDC供电,不限幅0~10mA输出
0 5 +24VDC供电,限幅0~10mA输出
0 6 +24VDC供电,不限幅1~5VDC输出
0 7 +24VDC供电,限幅1~5VDC输出
0 8 +24VDC供电,不限幅2~+18VDC输出
0 9 +24VDC供电,不限幅4~20VDC输出
1 0 ±12VDC供电,不限幅0~5VDC输出
1 1 ±12VDC供电,限幅0~5VDC输出
1 2 ±15VDC供电,不限幅1~5VDC输出
1 3 ±15VDC供电,限幅1~5VDC输出
1 4 ±15VDC供电,不限幅0~10VDC输出
1 5 ±15VDC供电,限幅0~10VDC输出
1 6 ±12VDC供电,不限幅±5VDC输出
1 7 ±12VDC供电,限幅±5VDC输出
1 8 ±15VDC供电,不限幅±10VDC输出
1 9 ±15VDC供电,限幅±10VDC输出
2 0 ±18VDC供电,限幅4~20mA输出
F: □□□电缆长度选择
0 2 0 2.0m电缆 0 4 0 4.0m 电缆
0 5 0 5.0m电缆 0 6 0 6.0m 电缆
0 8 0 8.0m电缆 1 0 0 10.0m 电缆
G: □□ 有无铠装选择
0 0 无铠装 0 1 有铠装